刘金祥股票怎样配资
《斑斓之美:传统工艺美术的中国气派》方李莉 主编 齐鲁书社
传统中国既是一个乡土中国和农耕中国,还是一个工艺中国和器物中国,而工艺中国与器物中国叠加乡土中国与农耕中国,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传统中国。
中国工艺的三大精神内核
《斑斓之美》一书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对中华传统工艺的宏阔学术视野进行了考量与阐释,突破了传统工艺史研究偏重技术流变与形式分析的缺憾与局限,深入到中华文明基因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层面。该书开宗明义地提出“工艺即文明”的核心概念,将器物和工艺视为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与精神标识,作者在书中试图传达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中国传统工艺一方面是国人审美的选择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另一方面是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有机构成。
全书涵盖了陶瓷、家具、染织、金银器、漆器、风筝、年画等多个传统工艺门类,并通过对每一个工艺门类的精辟解读,集中展示了传统工艺与文化生活、文化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藉此告诉读者传统与现代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两极,而是相互依存、互相支撑的文化整体。
展开剩余76%揆诸中西方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在传统社会中,工艺美术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人类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其承载着审美、实用、文化和历史等价值。西方工业革命以降,尽管手工艺逐渐脱离实用范畴,但其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则愈发凸显。《斑斓之美》一书通过周密剖析中国工艺美术的丰富多样与精湛技艺,细致解读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化与跨界融合,让读者领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深厚底蕴与时代变迁中的独特风貌。
该书对工艺美术的“中国气派”的界定尤具创见性,作者通过对比日本“侘寂”、伊斯兰“无穷纹”等域外工艺美学体系,精准提炼出中国工艺的三大精神内核:其一为“材美工巧”的造物伦理,其二为“器以载道”的哲学意蕴,其三为“观物取象”的思维范式。这种从技术层到符号层再到哲学层的立体阐释,使工艺美术的“中国气派”摆脱了抽象的、机械的文化口号式表述,成为可分析、可阐述、可提炼、可概括的新美学范畴。
特有的“斑斓”气质
就读者的阅读体验来看,《斑斓之美》一书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司空见惯的传统工艺,尤其是书中有机穿插了大量精美器物图片,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不同工艺的温度与质感。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传统年画的细密钩沉和周致分析,使年画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跃然纸上,让读者对年画艺术作品的细节与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几乎伴随着中华文明衍生和演进。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抑或是汉代的漆器、唐宋的瓷器,还是明清的刺绣、近代的染织,每一种工艺美术都承载着特定历史的文化理想与审美追求,正如德化白瓷所体现的“白如雪、薄如纸、润如玉”的物理质感与“素以为绚”的美学向往,中国工艺美术始终在实用与审美、朴素与华丽之间寻找着平衡。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依偎妥协,而是动态的对立统一,动与静的平衡形成了中国工艺美术特有的“斑斓”气质——表面看似素朴简约,内里却蕴含无限丰富的层次与变化。《斑斓之美》一书对“斑斓”这一概念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将其定义为“中国工艺美术在形式与内涵、技术与艺术、传统与创新之间达到的和谐统一状态”,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叠加拼凑,而是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高妙境界,是历经千年文化积淀后形成的独特艺术语言。就此而言,该书是一部值得仔细品味和反复咀嚼的美学著述。
世所罕见的延续性与适应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斑斓”之美首先体现在其悠久而连续的历史传承中。与许多古代文明工艺传统出现断裂不同,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世所罕见的延续性与适应性,如同一棵古老而常新的生命之树,根脉深远而枝茂叶盛。《斑斓之美》一书通过详细梳理这一传承谱系,揭示了中国工艺美术在历史长河中既保持文化基因的稳定性,又实现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正如书中所陈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已初显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特质——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如马家窑文化的漩涡纹彩陶,通过流畅的线条与和谐的构图,展现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抽象表达与秩序化处理。这种将自然现象转化为装饰语言的思维方式,成为后世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特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则将这种装饰性推向新的高度,饕餮纹、夔龙纹等神秘图案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着宗教与权力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器以载道”的工艺哲学。汉代漆器与丝织品的精巧工艺,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千年不腐”的丝织品,展示了早期中国工艺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与极致追求。
唐宋时期是中国工艺美术的成熟期与转型期,瓷器逐渐取代漆器成为主导性工艺美术品,南青北白的格局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趣味。宋代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的确立与兴盛,标志着中国瓷器艺术达到高峰。宋代工艺美术的简约风格与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密切相关,陶瓷工匠们通过对材料特性的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创造出“人工中见天工”的高邈境界,如宋代官窑梅瓶的曲线“精确到毫米却不显刻意,仿佛天然生成”。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工艺的极致精细化,如苏绣能够一根蚕丝劈成几十股,只有头发丝的几分之一;二是风格的多元化与地域特色的形成,如湘绣、粤绣、蜀绣、苏绣四大名绣各具特色,景德镇瓷器、德化白瓷、宜兴紫砂等形成名冠天下的地方品牌。该书通过对明清工艺美术的精当阐发,揭示了商业化与文人趣味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工艺美术的独特风貌: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工艺的普及与创新;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提高了工艺的文化品位,使其从单纯的技术升华为一种艺术创作。到了近现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西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冲击、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审美趣味的西化,都使许多传统工艺陷入生存危机。然而,该书并未停留在怀旧与挽歌的层面,而是着重分析了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变革。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返本开新”——只有把握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才能真正实现工艺美术的创造性转化。
(作者为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股票怎样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益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